景清 2013/06/09
「梵文Tada意思是山;Sama是直線、直立、不動的意思;Sthiti就是站立不動、穩定。也就是說,這個體位法要像山一樣屹立不動。這是基本的站立姿勢。
步驟與技巧:
1.
雙腳併攏站立,腳跟碰腳跟,腳大拇指碰腳大拇指。前腳掌平放地上,所有的腳趾頭伸直放地上。
2.
膝蓋靠緊,膝蓋骨向上提,集中臀部,大腿後側肌肉拉緊。
3.
收腹,挺胸,脊椎向上伸展,頸部拉直。
4.
不要把身體的重量只單放在腳跟或腳趾頭,而是要均勻分布。
5.
[山式]的理想姿勢是雙臂往上伸展過頭頂。不過為了方便,也可以把雙臂放在身體兩側。
功效:
大家並不關注站姿的正確方法。…
即使雙腳張開的時候,也最好是腳跟和腳趾於中央成平行線,不要有角度。藉由這種方法,能集中臀部、收腹、挺胸,就會感覺身體輕盈,精神靈敏。假如在站立時,身體重量都集中在腳跟,就會感到重心的變化;臀部下垂、腹部突出、身體後傾、脊椎很緊,結果是讓人立刻感覺很累,大腦也變得遲鈍。因此,掌握正確的站姿很重要。」
站姿的準備動作只要掌握上面所提的重點,基本上是可以不用花很多時間進入,比較困難的地方可能是在於停留,時間越久,心思飄走,把握的重點一一模糊散去,山形慢慢垮掉,嗯,要一直維持在這體式的警覺性是難度所在,像盤腿靜坐,是要舒適的坐著,但沒有多久,心思已經不在當下。
就像頭倒立的練習,進入的過程,回想一開始課堂上老師教導的內容,你應該會很專心的注意每個細節,因為要連結身體的部位較多,也較複雜,就怕因為分心而讓自己,輕則翻過去,重則導致受傷,所以你會很專注在一開始的練習過程;但最後進入停留後,沒有辦法維持太久,原因或許是初學,不能停留過久,如果不是,就有可能是分心了。
觀察一旦認為自己學會某種技能,而沒有再進一步的精進微調,雖說沒有放棄,那可能就是停滯在原地,沒有前進。沒有進步的原因很多,例如撞牆期很長,無法跨越某個階段;突然沒有動力、失去熱情;身體受傷,暫時要養傷;沒有持續的練習…。
困難的體位法會讓人想要忍不住要一再挑戰的原因之一,人的天性應該是有挑戰卓越的基因埋藏在身體裡,但難以維持長久似乎也是基因,對於自己有此類的矛盾,想要找到一條出路,看來還是基因…
今年初夏在練習室的練習…,課程進行到在山式裏調節呼吸,胸部正明顯地上下起伏,汗水沿著手臂流向指尖滴落到瑜珈墊上,可以清晰聽到答答聲,流過眼睛的微鹹味道是前一刻在地板熱身抬腿四十五度停留啟動的,此刻所要作的是在利用時間在山式好好調節呼吸,才能繼續後面的課程。
感覺夏天的練習,就是要流汗,而剛入夏之初,自己也開始練習久沒有練習的頭倒立,似乎經過前一整個冬天,頭倒立的練習也冬眠了,剛開始要進入練習時,才發覺在腦海殘留的印象是無法提供目前可以成功進入的「螢幕保護程式」,被自己的頭腦給騙了,以前可以,不代表現在可以,頓時無法接受自己在頭倒立是「退行」了。
幾次嘗試練習,不是腹部核心肌肉群使不上力,就是用力過頭,翻了轉身體過去,為什麼會這樣呢?一直在腦海想是哪邊出了問題?但不會像以前那麼沮喪,整個腦子喋喋不休,應該是冬季的陰瑜珈練習,似乎給了這方面的定力有所滋長,不用多久頭腦和身體已達成協議要調整步伐,要作的是練習內容的調整。倒不是所謂的「雙重損失」,意思是當初選擇練習瑜珈代表花時間在這方面,並沒有停止,從原先的時間點開始的選擇,並沒有浪費。
但這麼就愛計較得失嗎?練習瑜珈本來就是該「樂活」啊,要放鬆自己,怎麼無緣無故還要給自己找這麼多的壓力源呢?若當初沒有選擇練習瑜珈,那應該也在某條路上才對,如果從一開始的時間點到現在是都沒有選擇要做什麼,停滯是對自己的註解吧!
人的動力要從那裡來?最近幫家裡的四年級小孩複習自然的連通管原理,可以比擬,當同一條水管的兩邊水位不等高時,高水位會流向低水位為了達到兩邊同高的水位;人的動力也可以說是要維持內心的平衡,只是我們大部分都往外找,而瑜珈的練習可以幫助你往內看。
那不管有沒有練習都有可能是停滯沒有前進,最近找到一個大方向,就是要能夠提昇,那會是一個辛苦的歷程,不會輕鬆,那為的是什麼呢?當一個自由的人,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曾昭旭老師的『莊子與你』系列,提供人為何要練習精進的思維方向,受益良多,看過之後,你會更想要知道後續是如何呢。
曾昭旭老師的『莊子與你』系列,提供人為何要練習精進的思維方向,受益良多,看過之後,你會更想要知道後續是如何呢。
山式在身體練習時可作為休息的慰藉;如此穩定的山式可當作你的倚靠,而你可以是自己或別人的倚靠。
回想起學校時期,有一後山,由外進入是一個動物園景點範圍的腹地,許多民眾平常爬山休閒的好地方。山的另一側再往下就是學校的宿舍範圍,順著路沿著斜坡下來就是上課和研究室最近的大樓。
指導老師常常會來到實驗室找學長或同學們爬山,我的指導老師因為先前胃出血,輸血時感染了急性C型肝炎,後來救回一命,但要持續定期注射干擾素,老師注射完藥劑會身體發燒,全身不適,後來發覺爬山可以舒緩不適的症狀,於是常常爬山,我們學生群當然是最佳陪伴,雖說是爬山,學長們不約而同透露,其實老師是走山(雙足),而我們到最後會嚴重缺氧喘不過氣來,變成真正的爬山(四足),這是這座山起初給我的印象。
這座山其實不高,靠學校這邊的山沒有人工步道,純粹是人力勝天走出的小徑,但好漢坡不少段,考驗著小腿肌肉,前一晚若較晚睡,雙腳就會像掛著鉛錘般的沉重,加上是屬於熱帶區,闊葉林密布,陽光只能穿透林葉縫隙來到地面,夏天時更是悶熱,只有偶而吹來一陣微風稍能消解全身散發的熱氣,但把汗擦掉便能感到清涼,這是漸入狀況的寫照。
有次來到峰頂,跟指導老師和三五同學們分散在小路旁閒聊著,山的另一邊是一望無際的海,海面閃耀點點,微風輕拂,一位山中住客正沿著小路往我們方向走來,牠經過我們身旁時,微微抬頭看了看我們,繼續往前直到山崖邊的一顆扁平的大石穩穩地坐上,背略朝著崖邊,身體的側面可以看到我們,雙手有時抓抓身體大概是會發癢的部位,有時頭抬起來看看我們...,指導老師笑笑說看牠坐的多平穩啊,在山崖邊也不會害怕。
後來我會常常回憶起這段,那會是山給獼猴兒的倚靠,給老師病痛時的慰藉,我們課業沉重時的抒發…
回到瑜珈課,老師曾利用雙腿夾厚磚來加強雙腳在山式的感受,我稱作是重量級的練習,因為要一直出力夾磚,所以你要一直保持出力狀態的覺知,直到老師喊停。
平常上班時久坐,會盡量固定一段時間提醒自己離開座位動動身體,所以簡化了一個羽量級的練習,基本上還是山式的原則,腳底四個點一樣要紮進地面(在辦公室已經換成室內拖鞋,所以腳掌和腳趾是放鬆的),雙腳內緣保持平行約略骨盆寬度,腳底四個點往下踩時,由小腿開始可以稍微往內旋,腳掌內側維持平行,腳尖朝前,但是不要扭轉膝蓋,以免磨損膝蓋,這股力量往中間集中來到大腿根部,骨盆凹陷處會變平整,然後縮腹,上提胸部,配合呼吸練習,放鬆和進入山式,反覆練習;變化可以加進上半身身體轉側和稍微側彎,藉以打開久坐的胸骨和脊椎骨骼間隙,身體可以消除疲乏,頭腦恢復清醒。
如果時間還可以,臉部可以追加獅子式,放鬆頭皮和臉部肌肉,效果更好喔。(如果對著落地窗,只有雲知道獅子的威力)。
站穩雙腳,看見眼前那座山了嗎?山等著你去探索,雖然有艱辛和挑戰,但許多樂趣應該也會在其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