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

媽媽瑜珈



祝福 媽媽們 母親節 快樂

我們平常也要在旁邊幫忙,媽媽才有時間做瑜珈喔!





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

椅式 (Utkatasana)


練習者  心宇,家齊,景清
拍攝      彥任
筆記      景清       2015.04

瑜珈書籍提到瑜珈的體位法有些演變是從動物,物體,以及神話故事的哲理等衍生出來的體式,意思是說每一個體位法都有定義的步驟及方法,練習者按照步驟和方法循序的進入,停留,然後離開。
椅式梵文的字義有「優越、傲氣、巨大、超脫、艱辛」等解釋,不難想像坐在君王寶座上所隱含的責任和使命。
若要直覺說出對椅式的感受,那是一種在框架下,立足大地,覺察限制,並進一步突破而繼續伸展的體位法。
由山式準備進入,先練習雙手合掌胸前的椅式,山式的雙腳腳掌內側是併攏的,若剛開始會有困難,可讓雙腳之間約有一顆厚磚第二高度的距離,或者兩腳之間夾厚磚,腳底的四個點踩進墊子,足弓上提,膝蓋對準第二、三根腳趾,雙手扶兩邊的髂骨,大腿的股四頭肌上提,慢慢屈膝,腳跟不能離開地板,重心維持在腳跟,臀部往下坐,原則上是到大腿平行地板的高度停留,上半身保持脊椎方向的伸展;若還不能到達這樣的高度,保持髖臼與髂骨之間的空間,不要讓髂骨疊在大腿骨上為原則,膝蓋不超過腳趾,雙手合掌在胸前,停留幾個呼吸,再回到山式。

(Utkatasana / 合掌胸前的椅式)

繼續雙手上舉的版本,老師在課堂上帶領進行過兩種進入的方式,先手上舉的山式,上手臂在耳際,掌心相對,肩頸有空間不夾脖子(細部分解有較詳細的描述),再如上述進入椅式;相較之下,先手扶髂骨或合掌胸前,進入椅式之後,再手上舉,後者的版本難度會較高,原因會是進入椅式之後,上半身伸展的自由度會比在山式中手先伸直進入版本受到侷限,對於後背的闊背肌和肩胛帶較緊是比較大的挑戰。所以先練習手先上舉進入的版本,穩定之後;再換進入後,手再往上伸直的版本。

(Utkatasana / 手上舉的椅式)

古典椅式版本是手上舉,掌心貼合,同樣可以比較上述的兩種練習方式。搭配瑜珈帶輔助來減緩緊繃的肩頸和後背(參照樹式中,合掌的瑜珈帶輔助),專注於上半身的伸展。
古典椅式在進入停留時,頭部是往上抬,看向合掌的雙手。
為讓上半身的脊椎伸展更多,下半身的雙腳紮跟更顯重要。雙腿若能越穩固於地板,則越能回饋於上半身的延伸。

( Utkatasana / 瑜珈帶輔助的手上舉椅式)

自由


文字/拍攝     彥任


 〈之一〉


 201210月。輕井澤的秋日午後)


 這神態,始終令我著迷。那個微涼午後的決定性瞬間,凝結了眼神與笑容的澄澈,成為永恆。

 孩子未完全「進化」前,大哭,大笑,在地上打滾,俯拾皆是驚喜;言語及眼神不必掩飾,行為不刻意修飾,四肢輕鬆開展,擁有全然自由。有時我沈浸在他們無拘無束狀態中,放下大人身份,一起大笑,直接躺在地上看看世界不同角度;卻又於日常生活裡給予規範,框架,促使他們持續進化。之間的分寸拿捏,常在我心中衡量。


 〈之二〉

201311月,記錄完短暫巴黎藍帶之旅,正式關閉臉書。書寫多年的親子部落格不再對外開放,內容以光碟形式留存給孩子。失去以社群作為和外界連結的管道,我將眼神停留真實人臉,手握實體印刷書。想給孩子的情意,回歸手寫溫度。當我想念誰,直接撥通電話聆聽他的聲音;用餐時,專注於同桌的人們與食物;旅行當下,放鬆感受身處的時空情境。

 停止分享即時動態,不掛念要回覆的留言,不受任何發言影響情緒起伏,就是生活在此時此刻......我才意識到,從前是如何被無形制約而不自覺。既已覺察心靈的綑綁約束,那麼就徹底離開吧。於是慢慢喜歡,沈澱過後再書寫與說話,安靜純粹生活的步調。回歸許多年以前,人與人之間,直接而單純的情感往返。

Days of Summer





「籠裡出生的鳥認為飛翔是一種病。」
''Birds born in a cage think flying is an illness. ''
--- 尤杜洛斯基 (Alejandro Jodorowsky)

妳(你)想要如何地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