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字/拍攝 彥任
〈之一〉
這神態,始終令我著迷。那個微涼午後的決定性瞬間,凝結了眼神與笑容的澄澈,成為永恆。
孩子未完全「進化」前,大哭,大笑,在地上打滾,俯拾皆是驚喜;言語及眼神不必掩飾,行為不刻意修飾,四肢輕鬆開展,擁有全然自由。有時我沈浸在他們無拘無束狀態中,放下大人身份,一起大笑,直接躺在地上看看世界不同角度;卻又於日常生活裡給予規範,框架,促使他們持續進化。之間的分寸拿捏,常在我心中衡量。
〈之二〉
2013年11月,記錄完短暫巴黎藍帶之旅,正式關閉臉書。書寫多年的親子部落格不再對外開放,內容以光碟形式留存給孩子。失去以社群作為和外界連結的管道,我將眼神停留真實人臉,手握實體印刷書。想給孩子的情意,回歸手寫溫度。當我想念誰,直接撥通電話聆聽他的聲音;用餐時,專注於同桌的人們與食物;旅行當下,放鬆感受身處的時空情境。
停止分享即時動態,不掛念要回覆的留言,不受任何發言影響情緒起伏,就是生活在此時此刻......我才意識到,從前是如何被無形制約而不自覺。既已覺察心靈的綑綁約束,那麼就徹底離開吧。於是慢慢喜歡,沈澱過後再書寫與說話,安靜純粹生活的步調。回歸許多年以前,人與人之間,直接而單純的情感往返。
米蘭·昆德拉在最新著作《無謂的盛宴》中提到:「人們在生活中相遇,閒聊,討論,爭吵,卻沒有意識到大家在交談的時候其實都站在遠方,各自從一座矗立於不同時間點的瞭望台發聲。」
不再接收大量最新資訊,没有覺得跟不上世界腳步;相反的,內心騰出寬闊空間,允許自己停留,寧靜,平衡。
〈之三〉
他是我的非洲鼓老師,阿輝。
兩年多前,陪著當時9歲兒子,參加阿輝老師的非洲鼓夏令營,意外開啟我與鼓的特殊連結。依然能震動到,那年夏天,非洲鼓節奏使我深層細胞甦醒的片刻。去年冬天開始跟著阿輝老師打鼓;沒有樂譜,只有傳承,和透過身體心靈去感受節奏流動。
第一堂課,阿輝老師告訴我:「頭腦一介入,拍子就亂掉。」我想起心宇老師經常在瑜珈練習時提醒:「放下腦袋的聰明,用身體去感受。」原來,我們很容易就忘記和自己的身體在一起,心遠在千里之外。
開始打鼓後,除了頭腦經常介入,和拉大提琴時的症狀一樣:肩膀,手肘,手腕......常常抓緊。我享受不到阿輝老師打鼓時的完全自由狀態,音樂的沈悶反應出身體過度堅持。
一次聚會中,Only問我:「妳嚮往的自由,是形式還是本質?」似乎理所當然的,我回答「本質」。但這問題幾個月内時時浮現。
和阿輝老師分享這件事,我說:「心中嚮往的是本質,但非常容易流於形式。」當內在無法鬆開,外在寧靜就不是真的。老師認為打鼓是「動態靜心」,過程中練習釋放內在,身體反應會非常真實。「自由是學不來的。」阿輝老師如是說。
每一次打鼓,我確實在釋放;打完鼓,說話語調輕鬆昂揚,車上每天聽的音樂突然有了新活力,開車時唱著歌,身體就自然微微隨節奏起伏。我沈浸在這麼「鬆」的狀態裡,就像有時的微醺。
阿輝老師在今年4月成為我的瑜珈同學。
身心自我覺察和呼吸一樣自然必要。生命練習歩伐裡,幸運的,總有先行者引導,陪伴。
1 則留言:
謝謝分享對於生活中的用心感受,閱讀之中受益良多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