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

犁式,鋤式 (Halasana)


       景清   2013/11/15


(影像  犂式的輔具位置 / 《瑜伽:身心靈合一之旅 多娜.法喜)

在肩立練習過,沒有不舒適的地方,可以嘗試進入犁式,否則就不要進入。因為犁式會使得脊椎彎曲加深,所以進入動作時,得格外小心。

進入前的準備動作類似肩立式,同樣可以在肩下墊著厚毯,或折幾摺的瑜珈墊以保護頸椎等容易受到壓迫的地方;另外可以先準備一張高度約及膝的椅子(之後可以逐漸降低成厚枕或瑜珈磚),調整距離在頭部的後方,腳過頭之後,腳趾可以點到的地方。

利用輔具來調整雙腳擺放的位置,可以緩衝對於脊椎壓迫的程度,另外在彎曲髖關節對於腹部壓力可以提供適時的減壓,等身體(脊椎、腹部)練習到可以承受較深的壓力時,再逐次減低腳墊的高度,直到最後雙腳落在地板上。 

動作順序先橋式熱身準備,之後進入肩立練習,接著做犁式,以髖關節為起點,雙腳慢慢往頭部的方向降落(此時頭部後側盡量緊貼地板,不要離地或扭轉頸部,以免拉傷頸椎),直到雙腳點到地板或輔具,脊椎維持中立,尾椎能朝天,雙手可以仍然維持肩立式的位置,亦即手掌扶在背和臀部相鄰附近,或者雙手伸直交握平貼在地板;雙手伸直的版本會給肩胸兩側帶來較多的壓迫,如果呼吸不順暢,可以返回改成扶在背部的版本。
   
另一種方式是平躺在瑜珈墊做好保護的準備,然後雙腳併攏伸直,雙手在身體兩側,手掌平貼在地使力,由臀部帶領,雙腳往頭部後翻,翻轉的時候,注意出力的平均,雙腳落地的時候速度減緩,注意髖關節和脊椎的感受,適時地調整手和腳的位置。

還有一個重點是進入體式後的停留,因為腹部收到壓迫,原先呼吸的通道可能沒有辦法舒暢,同樣的在坐姿前彎、或大身印等體式都會有類似的情形,所以老師在課堂上都會提醒試著把呼吸由腹部帶到胸部,平衡呼吸的節奏和力道,這其中的差異,可以在練習中體會腹部或胸部帶動的肌肉部位運用。

返回時,雙手在身體兩側,手掌平貼在地板下壓,注意下巴可以微抬,頭部貼緊地板,不轉動頸部,雙腳順勢抬起,和緩、均衡的速度慢慢放回地板上。雙腳屈膝,雙手抱腿,左右翻轉滾背,緩和背部的緊張感;之後伸直雙腳平躺休息。


(影像  犂式 / 《生活瑜珈:生活中時時刻刻的瑜珈修練》 克莉絲蒂.特林頓)


「犁式跟肩立式有類似的效益,能讓大腦冷靜,伸展時可以活化脊椎的血液循環,對背痛很有療效,還能舒緩更年期的不舒服,伸展肩部,按摩腹部內臟與甲狀腺,對於壓力或疲累的紓解也非常好。

曾有位瑜珈修習者建議,在做[犁式]時,不妨也犁自己心中的那畝田,使自己的生活與心靈亦達到放鬆,除去對我們不健康的雜草,播下自我了悟與成長的種子。」 - 《生活瑜珈:生活中時時刻刻的瑜珈修練》克莉絲蒂.特林頓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找到放鬆的方式

可能是生活節奏變快了,身體要因應環境的快速變化做出反應,身體不由自主地慢慢變僵硬了,心可能也是,變得冷漠;身心越來越不柔軟。

大約在七年前,可能是工作久坐的關係,到了晚上,身體上身的左半邊,都會感到酸、緊,非常的不舒服,找了傷科的推拿、坊間的筋絡按摩,稍有改善,但是時間上的安排不方便,不是長久之計;尋找一些替代方案,最後在住家附近發覺原來有一家瑜珈協會(住在附近,買東西都會經過,但從來沒有留心;按照現在的說法,不是所關心的,就不會在你的心靈地圖打卡過),初步查了一些相關資訊,跟家人商量討論過之後,就開始了我的瑜珈體會旅程。

 很難忘記第一堂課帶來的震撼,感覺這不像之前熟悉的慢跑,籃球,怎麼這麼費力啊,做起動作來感覺身體不像是自己的,非常卡,到處卡,需要肌力的地方,使不上力,還氣喘噓噓的,不像認識的自己,現在想來應該是脫離自己的身體太久了,沒有關心他,只關心在乎自己腦子的東西,所謂的身心分離吧,就這檔子事,但這是要很久才體會的後話了。

 後來知道這種種的差異所在,例如初學和資深的學員混合上課,當時的授課老師並沒有考慮到這麼多,第一次體驗的金剛坐,大約不到三十秒,心裡就有想奪門而出,不想上的念頭了,還有心裏一直在抱怨為何麼要這麼做,怎麼要這麼久...,但還是撐過去第一堂課,只能說是撐,真辛苦啊。(另一個後話是瑜珈果然是像照妖鏡)

心裡不免帶著懷疑,我是來放鬆的,還是來找罪受的?雖然心裡有想逃離不想繼續上了的想法,但另一方面又挑戰自己,怎麼這麼早就放棄,才第一堂課耶,而且怎麼離原來想要放鬆的目的反而有點遙遠呢?一點都不輕鬆!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的我應該是在找可以治本的方法吧,不用大清早起趕去傷科治療推拿,然後再去上班,如果是這樣的話,告訴自己要再多給自己機會,別太早找理由放棄。

我的對策是一方面多找一些資訊,一方面是平常多練習,而不是到了上課的時候才練習,因為非常有可能是身體在某些部位並沒有動到,所以一開始就要接受比較強力的練習,身體當然負荷不了。

平常上班的時候,利用一些時間,在座位上練習金剛座或盤腿,先短暫的停留,再慢慢加長時間,等到上課的時候,似乎到了這些固定練習的體位練習時,也不會那麼難受了。

雖然當時的老師授課方式,回頭來看,是比較傳統的方法,不過時間和地點的考量,能夠持續的練習對於初學者來說,是不錯的選擇。

再來是一定會有很多的疑惑和疑問,尤其跟所收集的資訊來對照,那怎麼辦呢?看過幾篇好的文章,對於初學者的我有莫大的幫助和鼓勵,所以告訴自己原則是不要受傷,不要比較,抱持著這樣的學習態度,讓我慢慢地樂在其中,學出興趣來了。

約四年前,瑜珈教室剛好在轉換經營方式,聽到有其他新老師的加入,當然要去體驗看看,不要放棄機會;上完第一課後,馬上跟家人分享,耶!可以不要想著要去台北的瑜珈教室上課,終於在新竹就可以找到想要去上課的老師了; 這是老天對於意識放射的回應吧。

也因為持續地在練習,慢慢地接觸到一些課題,從書本,網路資訊等,像如何覺察自己是在緊張的狀態?以我來說,左肩不自覺地聳高,以前不會知道,直到感覺疲乏了,才意識到身體的不舒服,現在透過瑜珈的練習,讓自己跟身體連結,有了觀察點,告訴自己要離開座位,做一些側伸展,獅子式,幾次的深呼吸等,感覺身體放鬆下之後,再回去座位繼續。

緊張會消失。

是否一定要透過瑜珈練習才能放鬆?我認為這沒有標準答案,但總能找到適合自己放鬆的方式,持續地練習,心中了悟和成長的種子,終有一天花開,祝福大家和自己。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