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4月19日 星期日

《瑜伽 身心靈合一之旅》 第一章 做人的原則 (節錄)


   多娜.法喜
(  Donna Farhi
,於1982年起開始瑜珈教學。
擅於在教學中啟發學員的內在覺知、感受能力,做為練習瑜伽的參考依據,而不是依照老師的權威指令或外在標準。是當今重要女性導師。
著作中文譯本有《瑜伽 身心靈合一之旅》;《教瑜伽 學瑜伽—我們在這裡相遇》)
我們活在與身體經驗極為分離的時代。當我們不在身體裡,我們是跟自己的本能、直覺、感受、洞察力分離的,並且也可能跟別人的感受、別人的痛苦是分離的。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經驗、感受和知覺麻木不仁,其危害是潛在的,這讓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是誰、我相信什麼、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世界。如果我們不知道何時吸氣、何時吐氣、何時情緒緊繃,哪有可能創造平穩的世界?所有的暴力衝動皆起於極為緊張的身體;無能對別人伸出援手,皆起於已經不會感受的身體。從來沒有哪種背痛或精神毛病不是跟身體連在一起的。


什麼是瑜伽體位法,為什麼要練習體位法?

我們不是對身體做些什麼,我們成為身體

 倘若持戒和內修那麼重要,有人可能不解,那還有必要修練瑜伽八支(詳見本節錄文下半篇)裡的其他支嗎?難道一個人慈悲、堅守真實、滿意知足還不夠嗎?為什麼花時間伸展背部或聆聽呼吸很重要?如果以身體為靈性根基不是如此重要的話,偉大的智者不可能把體位法列為八支裡的第三支。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厭其煩地把焦點放在這個層面來看體位法練習。體位法練習到底是什麼呢?

 Asana這個梵文通常英文翻譯成pose(姿式)posture(姿勢),不過Asana字面上的意思是「舒適的位置」。瑜伽行者透過觀察自然界,發現能量的表現形式極多,每一種表現方式不僅對身體有強大的生理效果,同時有心理效果。每一種動作都需要磨練某些意識層面,並且用新的方式使用自己。體位法那麼多種變化不是偶然的,透過探索熟悉和陌生的姿勢,擴大了自己的意識,所以不管發現自己處於何種情境或形式,內心依舊舒適安穩。體位法練習有個不容動搖的根本思想,那就是:意識貫穿身體每一個層面。體位法練習是發展這種內在覺知的方法。

 舞者或運動員的內在衝力表現在動作的移動,人在空間裡揮灑;至於體位法練習,我們的內在衝力則是涵攝在綿密不斷的姿勢形式當中。練瑜伽的人若能達到綿密不斷的內在舞蹈程度,你可以感覺到他的身體是在連續不斷細微地動著。體位法跟伸展運動或柔軟體操的區別是;練習體位法時,心完全專注在身體裡面,所以能整個一體移動,所以能覺知身體要告訴我們的訊息。我們不是對身體做些什麼,我們成為身體。在西方我們很少這樣做。我們邊伸展邊看電視,邊踩健步器邊看書報,邊散步邊想問題,跟身體永遠有那麼一段距離。所以體位法練習是把經常分離的身與心重新連結起來。

 身心結合除了讓我們得健康有勁、靈活變通、精力充沛之外,活在身體裡也是靈性練習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最具體讓我們明白何謂慈悲或不貪的方式,是直接透過身體的細胞體驗。讓我們學習放下最直接的方法是透過身體。我們若有自我毀滅的癮頭---過量飲食或嗑藥的衝動,這個癮頭是透過我們身體的神經系統和生理模式造成的。說得更簡單一點,當我們的身體疼痛不已或病痛纏身之際,很難專注或用心。

這本書相當強調體位法練習,並不是因為瑜伽練習的目標是美美的身體或瑜伽姿式,純粹是因為它是務實的、血肉實體的練習,是與自己相遇最直接、最方便的方法,是個理想的起點。無論你是透過雙腳站立或是以頭站立來與自己相遇,都無所謂,重要的是不要誤以為完美的瑜伽姿式是練習的目標,或誤以為精通難度較高的姿式才是瑜伽高手。體位法練習是探索自己相當管用的地圖,不過不是寶藏。體位法練習的目標是活在身體裡面,並且學習透過身體去清楚覺知。如果你能掌握「四正行」(我喜歡這麼稱呼),也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皆自在,你就掌握了具體活出靈性生命的基本功夫。這本書是你「動」的工具,若有心,還能更上一層樓。

之所以強調體位法練習,也是特別針對我們這個時代,因為我們活在與身體經驗極為分離的時代。當我們不在身體裡,我們是跟自己的本能、直覺、感受、洞察力分離的,並且也可能跟別人的感受、別人的痛苦是分離的。我們對自己身體的經驗、感受和知覺麻木不仁,其危害是潛在的,這讓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是誰、我相信什麼、我想要創造什麼樣的世界。如果我們不知道何時吸氣、何時吐氣、何時情緒緊繃,哪有可能創造平穩的世界?所有的暴力衝動皆起於極為緊張的身體;無能對別人伸出援手,皆起於已經不會感受的身體。從來沒有哪種背痛或精神毛病不是跟身體連在一起的。
   
 瑜伽八支當中的體位法把我們和身體重新連接起來;我們重新與身體連接起來,在身體正慧的帶領下,重新盡職盡分地好好生活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 瑜伽有許多流派,從虔誠為本到以智識為重,從著重他人服務到以淨化身體為主,方法各有不同,然而《瑜伽經》的作者帕坦伽利清楚訂出了瑜伽八支,無論你想專注於哪一種,都不出這個修行架構

 《瑜伽經》(或者說「經線串」)包含四部,大約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年。帕坦伽利用196條簡單明瞭的金句彙集了整個瑜伽哲學思想,清清楚楚寫出他對圓滿的洞察。

 《瑜伽經》的每一條經文都是織品裡的一根絲線,每一條格言只是整個圖案裡的一抹紋痕或一絲顏色。然而,只有透過直接的體驗,這些經線才能浮現意義。這個過程不是筆直前進的,顏色和紋痕在過程中漸趨明朗,直到圖案浮現。帕坦伽利為我們編織的這幅圖案,是描述人解除自身束縛趨向自由的過程

瑜伽八支傳統上是階梯式的結構排列,但是這種直線前進、一路通往理想目標的進階排列方式,容易讓人以為瑜伽是某種「可取可得」的東西。把瑜伽八支想像成身體的手和腳,可能比較有助於我們了解瑜伽­­­---八支透過瑜伽的中心主體彼此互相連結。就像孩子的四肢互相協調成長,無論我們著重修練哪一支,其他幾支自然也會跟著成長

從靜坐這一支入門的人,通常日後自然會多練習體位法;那些喜歡練習強烈體位法的人,日後發現自己喜歡做比較靜態、冥想類的修練。正如四肢對身體的整體功能都很重要,瑜伽修行當中的每一支都很寶貴。當一個人真心希望成長,在練習中自然而然就成長了。

以下條列出源自瑜伽中心主體的八支。

持戒(yamas)和內修(niyamas):內含十項跟自己跟家人、跟群體和平共處的道德準則。
體位法(asana):在姿式的形式中不斷綿密變化的內在舞蹈,幫助身體維持強壯、柔韌和放鬆;強健神經系統、精進內在知覺作用。
呼吸法(pranayama):簡略的定義是呼吸練習;比較確切的定義是,幫助我們增進生命能量流動的練習。
收攝(pratyahara):注意力守於寂靜,而非事物。
心靈集中(dharana):集中專注,培養內在的覺知。
禪定(dhyana):在一切情況之下保持覺知。
三摩地(Samadhi):心回歸到最初的寂靜。


 本書著重在瑜伽修行當中最實用的部分---體位法,呼吸法和靜心練習。這些練習形成具體的靈修方法,運用身體及所有的受力來回歸本質與轉化。這一點跟許多修行方法不一樣,許多修行方法把身體視為必須超越的障礙。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做人的核心原則---持戒和內修,這兩支是瑜伽主要的根,其他所有瑜伽練習皆源自於此。……



沒有留言: